地热能加速商业化步伐

作为针对地热能首次发布的五年规划,日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国土部联合印发了《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根据《规划》,截至2020年,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自此,未来5年内,地热能逐步走进“黄金时代”。

随着传统石化能源的日益紧缺,公众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进入供暖季以来,“十面霾伏”的重污染天气蔓延至我国多个区域,令公众不堪其扰。减缓雾霾,用清洁能源替代燃煤成为当务之急。而在众多清洁能源之中,近年“燃”起来的地热能被寄予厚望。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清洁能源,亦是一种极具有竞争力的丰富资源,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稳定可靠等多重利好。在中国科学院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庞忠看来,“我国地热资源分布与当前雾霾高发区域的分布,可以说是十分巧合的吻合。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确可以缓解雾霾——至少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与此同时,我国目前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在3km以内的浅层,中深层地热开发如何规模化和可持续?

近日出台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给予了肯定回答。《规划》明确,截至2020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达到16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530兆瓦。2020年地热能年利用量7000万吨标准煤,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万吨标准煤。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约2000万吨标准煤。而这,亦是中国出台的首份地热发展五年规划。

从市场层面来看,按照《规划》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间,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可拉动投资约1400亿元,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可拉动投资约800亿元,地热发电可拉动投资约400亿元,合计约为2600亿元。此外,地热能开发利用还可带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钻井、热泵、换热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

在区块设置方面,除水热型地热供暖已经相对普遍的京津冀地区外,“十三五”期间山西太原、陕西咸阳、山东东营、山东菏泽、黑龙江大庆和河南濮阳将相继建设水热型地热供暖重大项目。更为利好的消息是,在对地热能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一系列关于完善产业开发利用管理体系的政策“福袋”正持续发力:探索建立地热能开发的特许经营权招标制度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地热能开发企业进入城镇供热市场。

另据《人民日报》报道,业界普遍认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列入了风能、太阳能发展目标,10年来风能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126万千瓦增长到2015年的12934万千瓦,增长了103倍;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7万千瓦增长到2015年的4318万千瓦,增长了635倍。而在2017年,随着首次被纳入五年开发利用规划,新一轮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拐点业已来临。

但地热能产业的开发利用却非一帆风顺。根据《规划》,截至目前,我国地热能发展仍存在包括资源勘查程度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等方面在内的发展掣肘。正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热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所说:“我国在地热开发利用上确实还有一些关键技术瓶颈没有突破。但关键技术并不能完全代表中科院地热研发的挑战,真正的挑战是,探索一条发展中国地热能的道路。”

“十三五”期间,通过不断试点、创新,地热能产业能否延续能源革命的高景气度,不妨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