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能源体系新“利器”
在雾锁迷城的冬季,清新的空气成为了所有人的期盼,清洁能源似乎成为解决雾霾问题的一大法宝。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表示,全球能源转型进一步提速,新一轮能源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发挥越来越大。地热是一种具有重要竞争力和独特优势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十三五”时期,地热能有望成为中国增速最快的清洁能源。随着传统石化能源的日益紧缺,公众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光伏、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绿色能源正逐步踏入市场风口。“燃”起来的地热能,也是最为有力的佐证之一。
据了解,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加快开发利用地热能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5年调查评价结果,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全国水热型地热资源量折合1.25万亿吨标准煤,年可开采资源量折合19亿吨标准煤;埋深在3000至10000米的干热岩资源量折合856万亿吨标准煤。
京津冀成地热主阵地
《规划》显示,2020 年地热能年利用量 7000 万吨标准煤,地热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 万吨标准煤。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达到约2000万吨标准煤。
根据《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2015)》,京津冀地区每年可开发利用的地热热量折合标准煤3.43亿吨(其中浅层每年可开采热量折合标准煤9200万吨;水热型年可开发量折合2.5亿吨标煤),相当于京津冀2014年燃煤消耗总量的94%,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18亿吨。
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一直走在地热能开发的前端。中石化高级副总裁王志刚表示,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技术条件成熟,商业模式可复制推广,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条件。“十三五”期间,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将在京津冀地区能源结构调整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谈及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开发设想,王志刚称,预计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将实现地热供暖/制冷面积4.4亿平方米,其中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2.28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2.12亿平方米,将实现年替代标准煤12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02万吨。
河北省副省长张杰辉表示,河北省与中石化携手打造了地热能开发“雄县模式”,建成了我国首座“无烟城”,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此外,“十三五”期间山西太原、陕西咸阳、山东东营、山东菏泽、黑龙江大庆和河南濮阳将相继建设水热型地热供暖重大项目。
地热能将迎黄金时代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地热能利用就是温泉洗浴。而数据表明,截止“十二五”末,全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3.92亿平方米,中深层地热供暖面积达到1.02亿平方米,年可实现替代标煤2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920万吨,地热已成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在地热直接利用中,浅层地热供暖占58%,中深层地热供暖占19%,温泉洗浴仅占18%。
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实现对地热能的直接利用,而我国地热能直接利用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专家们普遍认为,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列入了风能、太阳能发展目标,10年来风能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126万千瓦增长到2015年的12934万千瓦,增长了103倍;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从2005年的7万千瓦增长到2015年的4318万千瓦,增长了635倍。今年,“十三五”规划中也专门编制了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因此地热产业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黄金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另一方面,《规划》认为,目前地热能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主要包括资源勘查程度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等方面。参与《规划》编写的中石化新星公司副总地质师兼新能源研究院院长刘金侠表示,目前对全国地热资源潜力的认识尚停留在估算水平上,勘查仅限于少数城市或地热田,经资源储量管理部门审批可供进一步开发规划利用的地热田更少。